“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,要把碳達峰、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,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,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、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?!?/p>
在“碳達峰·碳中和”日益成為全球新的政治認同和國際政治經濟利益博弈手段的情況下,中國提出的“30·60”目標將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。中信建投證券研究部重磅推出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二十大趨勢研判:
研判一:未來40年中國的能源、產業、消費和區域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調整
研判二:碳交易和碳市場的發展
研判三:減少建筑物碳排,打造綠色建筑
研判四:長期儲能規模的爆發依賴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風電、光伏的應用
研判五:硅鐵:碳中和背景下下一個受益品種
研判六:運輸領域電氣化,產業鏈深度變革
研判七:低排放的工程機械
研判八:工業加速節能減排
研判九:碳中和帶來海纜需求持續增長
研判十:光伏技術迭代加速,推薦電池設備、HJT電池組件、硅料與大尺寸硅片龍頭
研判十一:新能源車推動交通領域減排
研判十二:風電效率提升推動經濟性改善
研判十三:核電設備細分賽道涌現新的活力
研判十四:嚴控電解鋁產能總量,水電鋁和再生鋁受益
研判十五:高能耗行業新一輪高質量供給側改革
研判十六:碳中和帶來低碳新材料長期發展機遇
研判十七:煤化工企業開啟高效化、低碳化進程
研判十八:電力行業脫碳將是碳達峰碳中和的勝負手,關注零碳電力
研判十九:CCS+森林碳匯將最終實現碳中和
研判二十:脫碳對海運首當其沖,利多LNG板塊
研判一、未來40年中國的能源、產業、消費和區域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調整
(1)能源結構方面,為實現“碳中和”,光伏、風能等清潔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將大幅提升,預計整體比重將從目前的10%以內提升至70%以上,平均每年提升1.5至1.6個百分點的比重。
(2)產業結構方面,將從碳排放和碳吸收兩個方面產生影響。從碳排放看,能源的制造業屬性凸顯,新能源產業鏈比重上升;清潔設備及環保產業需求長期向好,產業比重上升;新能源汽車行業替代傳統汽車行業。從碳吸收看,森林相關產業比重將進一步提高。
(3)消費結構方面,新能源汽車、智能家居消費普及。
(4)區域方面,能源中心將由中部地區(山西、陜西、內蒙古)向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擴散,西部將成為重要的能源中心。
從我國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來看,發展新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第一驅動力。但是我們應該看到,在一個長期戰略的影響下,其經濟結構調整的路徑并不是線性的。在環保力度增強的情況下,去除周期行業中的過剩產能是一個現階段可行的選擇。隨著供給的收縮,價格抬升,行業內部具有優質產能的標的將受益。另一方面,現有比較成熟的降低周期行業能耗及排放的環保企業也將受益。